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财政风险:积聚与对策

2006-07-06 09:16 来源:沧州市财政局

  财政风险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两大效应,即空间上的放大效应和时间上的缓释效应。空间上的放大效应,是指财政风险破坏财政稳固平衡的基础,使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增长减缓,严重的财政风险还会引发财政危机,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以至影响政治及社会的稳定。时间上的缓释效应,是指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发生作用,进而阻碍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受经济运行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表面上财政运行良好,但实际上风险因素已经存在,并对财政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当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由隐性转变为显性,甚至突然显现,就会影响财政的稳固与平衡,破坏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各级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存在一定风险的原因:

  一是财政风险是地方经济发展不景气所致。从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造成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致使财源萎缩。

  二是财政改革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致使政府包袱沉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该进人的还得进入,负担在增加。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长期理解为主要是搞项目投资,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准备不足。

  三是地方政府短期行为,超越财政承受能力。表现为:(1)片面强调“放水养鱼”,政策优惠过宽,造成税收流失和财力分散。(2)财政担保过多,政府债务过度。(3)“中央请客,地方掏钱”政策屡出,地方财政不得不“东拼西凑”,被动应付。政府机构人员膨胀,便有的地方财政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当前的财政风险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容回避的,绝不能盲目被动,消极应对。应冷静现实地加以分析,从实际出发,统筹谋划,特别对待。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当前的财政风险,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申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思维处理发展中显现的矛盾,审时度势,独辟蹊径,主动、科学、创造性地理财,把财政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1.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必须充分认识财政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性,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敏锐性,提高鉴别力,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针对本地实际,加紧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有效措施,坚决消除风险隐患。同时,要建立防范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成立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监控组织,负责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价以及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分析,财政风险预测和相关因素分析等。

  2.重树财政平衡观念,夯实财源基础。财政收支平衡是相对、暂时的,不平衡则是客观存在的。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则是目前实施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衡量财政工作优劣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是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一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努力发展以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二是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抓大放小以及企业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的规范经营和集团经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深化财税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一是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以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为主的新的财产税体系和把营业税改为地方税独立税种的新的营业税体系,形成以财产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税种,其他辅助税种为配合的地方税制体系。同时,统一税政,适度扩大地方政府税收管理权限,增强地方税组织收人的能力。二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要完善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乡镇(办事处)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要改变中央税收返还层层集中的做法,减少集中数量,让基层政府财政从“两税”返还中得到实惠。扩大转移支付的覆盖面。对于经济困难、收不保支的县、乡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基层政权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三是要按照中央费改税的要求,整顿分配秩序,统一收费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4.收入支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目前,我国的税负与西方国家相比总体偏低,即使应收尽收,也不存在税负畸重,更谈不上扼杀财源的问题。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税制结构体系。一是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严肃性。按照《预算法》规定,预算一经人代会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追加和调整,防止随意开减收增支口子。二是重新界定和规范财政范围。对现有财政供给部门、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对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定员、定岗、定编。此外,将事业单位尽快推向市场。三是调整建设性支出投向。从直接投入生产竞争性领域,逐步转到对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投入上来,转向主要搞基础设施、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项目。四是在支出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和推行零基预算、政府采购、支出效益考核制度等规范的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五是早编、细编预算,资金需求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论证测算,把预算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努力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同时把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分开,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防止冲击预算正常执行的行为。

  5.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管理。一是按照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总量控制。二是科学测算和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举债规模要与可用财力增量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严格执行政府担保外债的管理。对市场竞争性项目要采取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按照法律程序办事,财政不予担保;对技术性和公益性项目,需要财政担保的,一定要从实际财力和承受能力出发,完善贷款手续,落实好配套资金和还贷资金来源,并在预算安排上留出偿债准备金。同时对用款单位要建立必要的财产抵押和还款保证金制度。四是建立政府外债偿债准备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使政府债务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6.建立财政后备金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各级财政要在编制预算时留有余地,视情况拿出一定比例的财力作为财政后备基金,用于防范和处理突发性的减收增支情况。尽快清理整顿财政周转金,将回收的部分资金用于补充财政后备金。县级财政要按照相当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规模建立预算周转金。此外,视条件还应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基金来源有三:参照总预备费的提取方法,在财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上年度内尚末动用的总预备费;其他来源。该基金形成后交由专门投资机构投资于低风险项目,如国债、投资基金等,收益并入风险基金。

  7.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一是加快税费改革进程,理清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二是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顺价销售,减少粮食补贴。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明晰社会保障范围,强化社会保障基金征管,从制度上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