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农村经济产业化

2008-07-25 16:58 来源:赵奎/郭京堂/王慧文

  产业化概念是山东省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率先提出来的。所谓农业或农村经济产业化,从山东的实践来看,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服务系列化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对相关产业和环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和新的产业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链式产业群体,以达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从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一、产业化战略思想的提出

  农村经济产业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总结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山东的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农业生产开始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由数量型生产向数量效益型生产转变,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千家万户的农民逐步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信息闭塞,素质不高,多数农民不懂得如何进入市场,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围绕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业务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索,对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大力推广,按照产业化要求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思路日渐清晰。1987年,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了诸城市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1988年,总结推广了莱芜市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服务的经验;1989年,总结推广了莱西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经济服务功能的经验;1990年,提出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总结推广了诸城等地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1992年提出了发展高产、低耗、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并确定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些经验和做法为产业化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3年,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总结多年来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并在鲁发[1994]1号文件《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当前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基本形式

  从山东省情况看,目前比较典型的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上连社会化大市场、下连生产基地与农户,集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龙”型、链式的产业群体。诸城市依托外贸、粮油、食品、供销社“一大三小”为龙头,企业本身形成年育雏鸡7000万只、宰杀肉鸡6000万只、饲料加工55万吨、冷藏1.5万吨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1万多个农户从事养鸡业,年饲养量达6000万只,转化粮食7.5亿斤,为全国最大的肉食鸡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4.泗水县淀粉厂年加工地瓜淀粉6万吨,冷冻粉条1.5万吨,绝大部分出口韩国。年加工地瓜达40多万吨,培植了12处地瓜生产基地,每处投资50万元,不仅自身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带动全县地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8万亩增加到30多万亩。同时他们还实行了高于邻近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每斤瓜干的收购价格达到1元以上,使地瓜种植成为当地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莱芜市以聚鑫食品有限公司和利达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市年加工蔬菜7.5万吨,其中生姜加工2.5万吨,加工品种达10多个。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7万亩和42.1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40.3万亩和89.7万吨。80%的村蔬菜产业的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90%以上,仅生姜一项就占近50%,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此类模式各地所采取的共同做法是: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和实行保护价格。诸城市本着欲取先予、让利于民的原则,在产业化系统内部统一核定农副产品价格,通过合理让利,把加工经营环节的部分利润让给农民;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苗种及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对生产环节实行保护价,对农户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由龙头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和扶持。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的发展则为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又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市场带动型。这也是实施产业化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培植和发展各类农贸市场,构建起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使农民直面市场组织生产,从而促进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寿光市从建立蔬菜批发市场抓起,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5年贸易额达23亿元,并正由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散型拓展,加快了与全国统一市场的接轨。在蔬菜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发展中介组织1.7万个,流通大军10多万人,产销触角伸向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带起畜牧、水产等专业市场近20个,并全部实现了同全国各大城市的信息联网,在18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与20个省市的市场结成“姊妹”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直销市场,并依托美国蔬菜农场建立了蔬菜贸易公司。农贸市场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使该市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24万亩和79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43万亩和201万吨,形成“万亩韭菜”、“万亩香椿”、“万亩早春长茄”、“万亩大棚菜”等成方连片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十余处,并向省外、国外输出蔬菜种植技术员3000多人;带动起脱水蔬菜厂、恒温库、酱菜加工厂等蔬菜加工、储藏龙头企业27家。

  (三)政府服务型。即实行“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其主要特征是:由县、乡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通过组织、协调和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苍山县在确定全县“东蒜、西菜、南棉、北果”区域种植布局,把微观上一家一户的生产要素纳入全县宏观上的区域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了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围绕信息、技术、销售、信贷等方面,向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效地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在科技服务方面,全县共建立各类科技服务组织6650个,技术研究会、协会68个,科研所18处,庄稼医院533处,培植科技示范户5600个。截止到1994年,这些服务组织已先后引进良种56个,推广实用新技术80项。同时,围绕蔬菜销售和信息服务,发展了国有、集体、个体、联合体等各种形式的流通运销组织2600多个,派往外地的信息员和常年在外经销蔬菜的人员达3万多人。由于政府服务功能的加强,其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9万亩和33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36万亩和69万吨,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仅次于寿光的全国闻名的山东“南菜园”。潍坊市寒亭区通过加强区、乡政府和村组织的服务功能,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格局],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80%以上。

  (四)中介组织服务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中介组织的服务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在这方面,莱阳市的做法比较典型。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莱阳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联结企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一方面接受政府的指导,帮助政府把农民的各种经营活动协调到与政府政策一致的方面上来;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把分散的各种农产品生产,按企业的加工、营销和出口的要求有效地组织起来。围绕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全市已发展起食品企业家协会、蔬菜协会、芋头协会、养鸡协会等10多个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原料收购、市场行情、技术攻关及产品加工开发等业务上,互通信息,统一协调,既较好地避免了不正当竞争,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中介组织服务功能的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莱阳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蔬菜加工出口基地。1994年,他们又与莱西、昌乐、寿光、临沭等县市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已达到30多个县市,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统一协调和服务。

  此外,还有科技带动型等其它模式。

  以上模式分类是按照产业化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划分的,实际上各种类型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大致相同的——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加服务,所不同的只是哪一个要素占主导地位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本质

  关于农业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表述上也是众说纷云,各执一词。因而对产业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同志认为: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推行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多环节的有机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实际上是把产业化简单地理解为类似于企业集团的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了。按照这样的理解,就无法对市场带动型和政府服务型作出解释。就市场带动型而言,生产、经营者与市场之间并不存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带关系,生产、经营者除了照章纳税、按规定付费外,生产的好坏、经营的赔赚,都与市场体系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形不成利益共同体。政府服务型也是如此,政府只有负责为生产、经营者创造生产、经营的条件和环境,除了适当收取一定的税、费外,政府既不与生产、经营者共享利益,也不与其共担风险。当然,这种理解,对于龙头企业带动型中的某些特定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但毕竟存在着以偏概全之嫌,还不能涵盖产业化的全部内容。

  关于产业化的本质,严格地说,它是一种产业组合形式,而不完全是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以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以龙头组织为骨干、由产、加、销、贸、工、农和社会化服务等相关产业或相关环节构成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集群,而并不以形成组织严密的利益共同体或经济实体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它既可以是组织严密、利益相联的利益共同体,也可以由经济利益相互独立、纯粹由市场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元素或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构成。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都是以一个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集群。互不相关或相关不紧密的产业群体不能称其为产业化,一个独立的产业也不能称其为产业化。第二,都具有把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相互联结的功能,有利于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第三,都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由产业化的本质可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有主要靠行政手段和计划指令确定的行业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已逐步被打破,亟待建立起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行业或产业间的经济关系,以实现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构造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集相关产业于一体的“龙”型链式的产业群体,正是体现这一新的要求的最好形式。第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通过产业化组合形式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联结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加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系,克服经营上的盲目性,提高市场竞争地位,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第三,有利于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农业的基础特征就是:在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基础上,实行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经营商品化、规模化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按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产业化过程中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把产业化进程与农村主导产业的培植结合起来。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由相互关联的各产业、各环节构成的产业系统,没有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化就没有依托,而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则是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化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互依存、互为动因。(二)要把龙头组织的培植作为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何种模式的产业化,其共同特征都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整个系统的发展。龙头组织的发育状况,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

  (三)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利益分配关系是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系统内部各产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纽带,能否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是决定产业化系统是否具有活力或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化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到一个统一的经营方向和统一的经营目标上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化模式都能解决让农民直面市场的问题,因而,农民在利益分配关系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模式中,农民获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产业化系统总的获益水平的高低,并且取决于龙头企业有意识的让利程度。也就是说,产业化并不能自发地解决好系统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还必须加以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

  (四)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与协调。产业化是有关农村经济的一场革命,它既是一个农村社会生产力配置和布局问题,又是一个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问题;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农村社会生产力配置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与协调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要对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升华和推广,及时研究和解决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引导产业化健康发展。第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那些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龙头组织,要从信贷、财税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其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第三,要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产业化系统的运作机制及利益分配关系等经济行为进行协调和规范,以确保产业化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宏观导向和整体目标。最后应说明的一点是:当前关于农业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提法,理论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只是运用它的内涵,至于这种提法是否符合传统的产业划分理论的问题,这里不作重点评述。我们只是初步认为,如果改称农村产业系统化或农村产业集群化,可能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