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二)

2008-07-30 12:04 来源:陈乐一

  二、投资过度和繁荣

  透过历次繁荣与萧条,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两个重要特点:(1)工业中,重工业波动幅度明显大于轻工业波动幅度;重工业中,又是制造工业波动幅度最大。(2)一般说来,投资扩张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时,必然带来农、轻、重比例结构逐渐趋于失调:重工业比重偏大,农业比重偏小,这似乎已成为我国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性变化。这两个特点与投资过度论(Overinvestment theory)投资过度论就是哈伯勒(Gottfride Haberler)在其名著〈繁荣与萧条〉(1937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中所总结的一种重要周期理论。该理论从投资的角度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其中心论点是:“生产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跟生产消费品工业对照下,有了过度的发展。”鉴于对引起投资原因解释的不同,投资过度论又可以分为三派,分别是:第一,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monetary over investment theory),代表人物是哈耶克(FAHayek);第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non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斯庇索夫(Spiethoff,arthur august,1873—1957年)和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Gustav,1866—1957年);第三,由制成品需求变动引起的投资过度——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即加速原理(The acceleration principle)。加速原理也许首先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利翁(Aftalion,Albert,1909年)和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JMClark,1917年)提出。所分析的现象十分类似。第一个特征就是投资过度论的中心论点,即“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跟生产消费品工业对照下,有了过度的发展。”也就是说,资本品生产的波动比日常消费品生产猛烈得多。第二个特征就是哈耶克(FAHayek)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monetary overinvestmtnt theory)所说的“生产结构”失调。因此,分析中国的繁荣与萧条,有必要借鉴投资过度论。

  收入和产量的增加,物价上涨,这种繁荣局面是由投资过度带来的。投资过度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货币力量引起了投资过度,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non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认为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开辟等非货币因素引起了投资过度。中国投资过度,既有货币力量因素,又有非货币力量因素,但是笔者认为,引起中国投资过度的最重要原因则是体制性的,即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无限扩张的投资欲望和冲动,权且称之为体制性投资过度体制性投资过度的详细分析,参见参考文献[5]第八章。以此与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相对应。

  80年代以来投资过度又出现了一个新因素:财富高度集中带来的投机性投资)的增加。财富高度集中与投机性投资的理论分析,参见参考文献[4],第97、98页。

  过度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引致收入和产量的增加。收入和产量的增加,在加速数的作用下,又导致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在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下,过度投资带来收入和产量的轮番增加,同时伴随物价上涨。收入和产量最后冲至充分就业线,即经济波动的上限,形成繁荣局面。经济在充分就业线上将运行一段时期。这个过程类似于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中从点a→b→c。

  三、繁荣走向萧条:资源短缺和总需求不足的约束

  (一)引言

  繁荣与萧条的循环复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繁荣为什么会走向萧条,即什么因素引起了衰退和萧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不断探索,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至少有几打。这些理论,有的确实只是解释繁荣为何走向萧条,有的则进一步发展成了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周期理论。

  在这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位著名学者大约在同一时期所做的工作,实际上起到了划分周期理论研究阶段的作用。他们是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哈伯勒的贡献主要是在《繁荣与萧条》(1937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一书中,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虽然并没有提供一个系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却为以后的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新的方向。从此以后,经济周期理论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希克斯集周期理论之大成。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ies)又大大地推进了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总的说来,自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大多数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都相信,周期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有时总供给的扰动也确实能导致经济衰退(例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但一般不认为周期是由总供给波动引起的。不过,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的充分就业线,是由于受到资源要素条件的限制,也就是受到供给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供给是经济周期出现的重要原因。说周期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则不成立的,参见下文的论述。这种观点参见Paul ASamuelson and William DNordhaus,1998参考文献[1]第436页。

  借鉴西方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始终是由总需求的收缩造成的,总供给的扰动有时推波助澜,但一般不是主要原因。繁荣走向萧条,可以运用AD-AS模型来解释。在图2中,当总需求减少时,AD左移至AD'',经济由处于潜在产出线右上方的繁荣阶段当产出小于潜在产出但接近潜在产出时,经济也可能已经处于繁荣状态。过渡到位于潜在产出线左下方的萧条阶段。这个转变主要是总需求减少造成的。

  (二)中国的繁荣走向萧条

  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摆脱不了繁荣走向萧条的束缚。在图3中,经济在繁荣状态,或者说在充分就业线上将运行一段时间,但不可能运行很久,必然出现衰退,进而走向萧条。中国的繁荣走向萧条比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复杂。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及80年代初、中期的繁荣走向萧条,主要是由于受到了资源约束这也就是希克斯所分析的b点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进一步增长会受到资源要素条件的限制,或者说科尔奈(Janos Kornai)所说的“容忍限度”,“容忍限度”参见参考文献[7],第32、910、106节。

  受到资源约束是因为在繁荣时期已经出现了第二个特征,即“生产结构”失调。这时各种资源供应紧张,资本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基础瓶颈”越来越狭窄。这种紧张局面无法长期维持,于是,中央政府实施紧缩政策投资过度论不同的是,不是由政府出面来实施紧缩政策,而是各厂商自动减少投资。压缩投资,出现投资不足。但是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期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市场化程度已经从改革之初的5%以下上升到1995年的60%左右(假设某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为80%—85%,这里的5%和60%就是以80%—85%为参照标准)具体的量化分析,可参见东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根据前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始终是由总需求的收缩造成的”结论,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繁荣走向萧条开始受到总需求不足的约束,并且其约束力呈日益加强之势。也就是说,此时的繁荣走向萧条受到了资源短缺和总需求收缩两方面的双重约束双重约束笔者有详细分析,参见参考文献[5]。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主要受资源约束,位于图中的点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主要受需求约束,位于图中的点C0.中国的经济周期所受约束正由资源约束向需求约束过渡,如图中从A点向C点的移动所示。现阶段需求约束基本上已占据主导地位,但还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在我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笔者已有专文从马克思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学说、主导型约束机制、生产和消费的体制性矛盾三个方面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参见参考文献[8]。首先表现为消费不足。我国消费不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城乡居民当年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挤占了大量消费。这不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宏观经济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略。消费不足将导致商品市场的萎缩,商品需求的减少。这时,企业发现产品的销售下降了,因而增加的新投资机会也减少了。同时,银行也考虑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不大愿意贷款给企业。于是,企业减少投资,出现投资不足。消费不足引起投资不足,这是加速数原理作用的结果。消费的减少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削减,消费品生产的削减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削减。也就是说,消费的减少必定引起投资的减少。消费不足引致的投资不足又加剧紧缩政策导致的投资不足。也就是说,投资不足是紧缩政策和消费不足双重力量作用的结果。这股双重力量只存在于繁荣末期和衰退阶段,进入萧条阶段后,紧缩政策一般已转向为扩张性政策。

  投资不足在乘数的作用下,引致收入和产量下降。收入和产量的下降,在加速数作用下,又引致投资的减少。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收入和产量进一步下降,直至跌入下限线,同时伴随物价的不断下跌,这时出现萧条。经济在萧条阶段将运行一段时间。这个过程类似于希克斯经济模型中从点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