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思考

2010-12-21 11:35 来源:孙永军

  【摘要】 资产负债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一种观念,要求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并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则体现出预期性与市场性特点,具有动态性与波动性。资产负债表观具有资本保全的思想,但公允价值计量却具有信息“黑洞”问题。应当完善公允价值内涵及标准;增强公允价值运用的风险控制;加强计量属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改革财务报告呈报。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观;公允价值;可靠性;计量

  一、资产负债表观及公允价值

  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一份讨论备忘录《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首次提出资产负债表观。资产负债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一种观念,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即通过期末与期初净资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收益——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假设本期无业主新投资、未分派给业主款)。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收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从而充分体现注重交易实质的特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甚至乐观地认为“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念描述并成为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

  资产负债表观将会计要素核算以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为核心,要求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并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具体操作上,以三个级次确定公允价值,第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第二是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以一定调整;第三是运用估值技术。

  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资产负债表观的全面收益计算模式需要公允价值属性。其次,资产负债表观体现了受托经济责任与决策有用等目标对于未来现金流的关注,体现出公允价值的预期性与市场性特点。再次,由于风险或不确定性的存在,资产负债表观要求全面反映这些变化,体现出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或动态的过程。最后,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被认为更具有相关性,而可靠性较差。实际上,在稳定的市场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相反,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而可靠性差。

  资产负债表观的采用,突破了在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限制而不能进行确认的多个内容,进而使会计收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实收益或者现实收益。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显然,公允价值对于未来预测与未来利益驱动被选择的可能性大,符合投资者的期望。但是,由于各种方法均有自身的不足,所以相互结合或者加强技术处理的效果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也是资产负债表观思想的一种体现。

  二、公允价值引发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与企业经营风险

  美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清楚地说明历史成本运用存在风险。1980至1994年,大约1 300家资产总额超过6 210亿美元的储蓄与贷款机构(Savings & Loans Institutions)倒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粉饰太平,掩盖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使监管部门错过拯救时机并付出巨额的社会成本。而今,“次贷危机”同样使公允价值的运用带来风险并得到美国、欧洲的质疑。既然公允价值是因为风险而产生,那么其本身对企业的风险是否能够规避,还是加强?如果公允价值本身是一种“最合适”的计量选择,是否需要考虑还有未知的应用领域以及如同历史成本一样需要规避与限制?“次贷危机”本身可能有经济上的原因,公允价值技术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增加经营风险的程度?公允价值的应用偏离了决策有用的初衷,形成风险失控是不能接受的。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选择

  黄世忠教授(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中的前两项是可靠性而非相关为主,这一说法澄清了人们的一些误解。公允价值在运用中是否会产生理解的偏误从而被误用呢?有必要说明的是,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它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的特点。而历史成本主要体现在可核性,具有可考证的特征并以已实现的交易为主。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的解释,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不受错误或者带偏向性的影响,能真实反映其欲反映的内容,包括:公允披露、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以及谨慎性。使用者的信息是相关的可靠还是可靠的相关?葛家澍(1999)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显然,公允价值不能脱离开历史成本与可靠性的支持。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范围相关性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一种,正如历史成本不因其缺点而被拒之门外一样,公允价值的发展对财务决策信息需求者是必要的,它的运用有足够的市场信息需求。关键是如何改进与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成为当务之急。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力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SEC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财务报表的列报也更为关注对“真实公允”的追求。其实,资产负债表观认为,利润是抛除所有者与企业的经济往来外的、企业在某一期间内的净资产(net asset,即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额。所以,资产负债表观强调了对于资本保全的思想,而从金融危机反映出的信息似乎表明,管理者们忽视了这一思想,公允价值的波动是应当加以限制的。另外,一项完整的计量应该包括选择计量尺度、确定计量规则和分配具体数量三个部分(刘峰,1996)。目前的会计信息中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均能满足这三个条件并能够计量,资产负债表观其实只关注了实物资本部分。如果没有实物,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应得到控制,如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其它投机性的产品等;膨胀使用者的利益期望是不明智的,应在考虑资本保全的同时,考虑市场利益与风险的控制。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协调性

  任何财务报告的信息均是利益集团博弈制定的结果,公允价值信息正是迎合与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体现:相关性与未来利益。从制度选择而言,利益者需求无可厚非。那么能否建立可靠性的技术支持,减少盲目选择下的利益导向偏离呢?制定者应当是中立的,从而保证各方选择的公正性;公允价值计量中应当减少主观的随意性,尤其是其估值技术,看似完美,却有大量的职业判断与主观选择性。“次贷危机”中的许多案例均是有力的证据,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9号等等。什么是公允价值?其内涵及运用的标准怎样才是科学的?公允价值属性同样存在适用程度和范围问题。在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是谨慎的。从应用的角度而言,资产的计价选择是利益协调的结果,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基础与其他属性协调运用是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

  四、资产负债表观下公允价值引发的思考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内涵与选择标准

  目前,公允价值内涵有很多争议。公认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上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时所达成的交易价格(FAS 133)。笔者认为,这一价格是否可理解为一种市场平均交易价格,选择时应注重对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即选择历史交易成本、可变现价值和重置成本的结合运用。这种平均价格由权威机构发布,从而限制人为的主观选择,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协议价格中含有的风险则体现在过渡性的计量科目中,抑或是作为风险收益体现,兼顾了相关性。此外,资产负债表观运用公允价值衡量风险和报酬转移观具有一定的缺陷,资产强调未来收益,而风险却是在现实角度分析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产负债表观下公允价值反映的财务信息“黑洞”问题,即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充分反映了全部的风险和报酬?以金融工具为例,在合约签定时就判断出合约面临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持权人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识别风险,就应当采用“是否失去控制”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与选用的标准。

  (二)增强公允价值运用的风险控制

  1. 风险源自不稳定性以及范围的广度,公允价值高于现有资产的收益暂不确认为收益或是确定为收益,但可以单独在利润表中体现风险收益,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判断意识与信息利用的选择能力。

  2. 设置风险或是风险回报的指标,如市盈风险率,该指标以市价做为分子,相应公允价值相对原有价值的增长做为分母,其倍数超过一定的标准时即认为是危险的。

  3.严格公允价值的使用标准,尤其是风险大的领域或产品,以谨慎、可靠性为先决条件加以限制。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被视为是高风险领域,需要了解与限制其风险的转移,并且关注产品的抵押,同时完善法律,对产品流通做出限制,完善责任制度。

  4.加强重要性信息的披露。即只要信息或其反映的经济活动可能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重大影响,不论金额多寡,都应进行反映。从量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某个项目的金额超过总体金额的5%时,就应认为具有重要性,应单独进行反映。

  (三)加强计量属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葛家澍(1999)认为,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而可靠性则是体现财务会计固有特点的属性。显然,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方法,尤其是运用广泛的方法,从风险角度、利益实现角度做实证性的验证,并就这一种方法选择的范围与广度进行调研,还应该注重各方法的危害或不利的影响研究。主张准则运用的选择是中立的,不偏离资本保全的目标与衡量。增强与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约束,如考虑以历史成本做为参照,将公允价值增长所带来的收益界定在一个幅度内(如50%),超过部分计入单独账户;或者考虑将增加收益的部分,参照历史成本进行风险金提取。

  成立专业的公允价值评估机构对价值进行有效的监督,加强对于“职业判断”随意性的约束,并体现其客观性,使公允价值计量有据可依。如依据传统法或是预期现金流量法进行估计时,必须参照当前市场价格近三年的加权平均数标准,从而使估计的主观性因素得以扼制。同时,由国家专业评估机构对于市场的公允价值的风险进行测算,并定期公布,由企业披露这一信息,以供使用者分析。此外,还可以考虑成本法与公允价值的结合运用。

  (四)改革财务报告呈报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侧重会不相同。Blood等人(2000)曾提出三维式的财务报告,而不是单一的、一视同仁的报告。它打破了传统的二分法报告,取而代之的是45个单元组成的矩阵式的报告结构。第一、二维是外部环境、过程、价值(公允价值);第三维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设想对公允价值信息列报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可以将相关资产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尽可能的提供给使用者,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和对比性,强化信息监督机制,由使用者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真实信息,从而形成公允价值与可靠性原则结合的信息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论新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观[J].审计与经济,2009,(1):1:56

  [2] 杨乐,徐芳.对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观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7,(3):3.

  [3] 段建琴.金融资产样性研究[J].中山大学博士论文选集,2008:8.

  [4] 杜兴强,章永强,等.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78.

  [5] 杜兴强,章永强,等.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20.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