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坏账准备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吗
计提坏账准备与递延所得税的关系
在财务会计中,计提坏账准备是企业为了应对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这种暂时性差异会导致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根据递延所得税的定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则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公式表示为:
ΔDIT = (BV - TB) × TR
其中,ΔDIT 表示递延所得税的变化量,BV 表示账面价值,TB 表示计税基础,TR 表示适用税率。因此,在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
常见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答:判断是否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暂时性差异。如果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则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
例如,假设某企业计提了10,000元的坏账准备,但税法不允许这部分金额立即抵扣,则该企业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答:计提坏账准备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在利润表中,计提坏账准备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会减少,同时增加坏账准备这一负债项目。
此外,确认递延所得税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体现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增减变化上。
答: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确实有不同的考虑。例如,金融行业由于其业务性质,应收账款规模较大,坏账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坏账准备的金额。
制造业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可能会面临客户延迟付款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每个行业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合理评估并计提坏账准备。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正保会计网校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方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