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要计提递延所得税
哪些情况要计提递延所得税
在财务会计中,递延所得税是指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未来期间应纳税或可抵扣金额。

当企业的某些交易或事项导致其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暂时性差异时,就需要考虑计提递延所得税。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会计上的折旧费用与税务上的折旧费用不一致。假设某公司采用直线法进行会计折旧,而税法则允许加速折旧,则会计上每年的折旧费用为 D_a = (C - S) / n ,其中 C 是资产成本,S 是残值,n 是使用寿命;而税务上每年的折旧费用可能更高,这将产生暂时性差异。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会计上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通常不允许全额扣除,直到实际发生坏账时才能扣除。这种情况下,会计上的坏账准备会形成暂时性差异。
常见问题
如何处理长期股权投资中的递延所得税问题?答: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如果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相关,但税务上可能不会立即确认这部分收益。此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递延所得税的调整。例如,若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但未分配股利,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但税务上不认可这部分收益,从而形成暂时性差异。
在租赁业务中,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租赁业务中,特别是融资租赁,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会计上,承租人需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按期摊销;税务上,可能允许直接扣除租金支出。因此,使用权资产的摊销与税务上的租金扣除不同步,会产生递延所得税影响。
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如何考虑递延所得税?答:研发支出在会计上可能资本化并在未来期间摊销,但在税务上可能允许一次性扣除或加计扣除。这种差异会影响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企业需仔细评估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确保正确计提递延所得税。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正保会计网校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方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上一篇:计提与发放工资的区别在哪里
下一篇:坏账计提方法分类有哪些类型